學會了這18個雅稱,下次與人一同飲茶,也能說出個一二了。品茶,品的不僅是茶,還有茶背後的文化內涵。

看到這的,如果能幫到你,動動手點個贊,這樣知乎也會給你推薦更多優質內容,雙贏~

我是沈沐,專註中國茶,傳播茶文化,關注我,獲取更多茶文化知識,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,從微塵到巨物。

很多很多。

翹英,靈草,藍英,綠華,流華,玉蕊,仙掌,不夜侯,清友,余甘氏等等,不一一列舉了。

「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」其實,漢字在形成之初沒有「茶」字,常用「荼」字指代「茶」。「荼」最早見於《詩經·鄴風·谷風》:「誰謂荼苦,其甘如薺。」這裡/的「荼」字在很多學者看來就是指茶。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後期「茶」字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,但可以肯定的是,直到唐代中期陸羽《茶經》刊印之後,「茶」字才廣泛流行起來,而且其意義也同今天的茶類似。

「月山家穀雨天,半坡芳茗露華鮮。」其實古詩詞中把茶叫做「茗」已不是少數。其中最有名就是蘇軾的「從來佳茗似佳人。」據說「茗」其實是雲南某地區的「茶」之土音,大約在東漢時始用來表示茶,現在與茶字基本通用,是茶的雅稱。

滌煩子

唐代《唐國史補》載:「常魯公隨使西番,烹茶帳中。贊普問:『何物?』曰:『滌煩療渴,所謂茶也。』因呼茶為滌煩子。」其實從這三個字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,這說的是茶葉安神靜心的功效。正是因為飲茶可洗去心中的煩悶,因此歷來備受贊詠。因此唐代施肩吾詩云:「茶為滌煩子,酒為忘憂君。」

除了以上幾個別稱外,茶還有很多別稱,例如晉代張華在《博物志》中「飲真茶令人少睡,故茶別稱不夜侯,美其功也。」的「不夜侯」,杜牧《題茶山》「山實東吳秀,茶稱瑞草魁。」中的「瑞草魁」,楊萬里 「蒸水老禪弄泉手,隆興元春新玉爪。」里的「玉爪」······

無論哪一種,都表達了古代詩人對茶的喜愛之情。唯有細細品味這些茶的別稱,深入到詩句當中,才能體會出中國茶文化的別樣風貌。愛做茶、愛分享茶,昌寧紅把這片葉子做出最好的味道,只為一個懂茶的你。

雲腴、茗、甘露等

tea.紅tea.綠tea

我喜歡花tea

茶的別稱:荼、嘉木、瑞草魁、香茗、雲華、甘露、香葉、苦荼,歷代文人墨客對茶有著諸多的情感,這些別稱代表著古人們對茶的體會及領悟,更是茶文化中的寶貴財富。

1.嘉木

簡單卻親切,可見對茶這種樹木之愛。出自陸羽《茶經》「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。」

2.瑞草魁

唐代杜牧在其《題茶山》寫到:「山實東吳秀,茶稱瑞草魁。」杜牧給了茶一個瑞草之魁的名號,足見對茶之愛。

3.瓊液

唐代皮日休《茶中雜詠?茶焙》:「初能燥金餅,漸見甘瓊液。」

4.不夜侯

古人對茶的擬人戲稱。因茶可提神,飲後夜不能睡。胡嶠《飲茶》:「沾牙舊姓余甘氏,破睡當封不夜侯。」

5.雲華

茶生於山顛雲霧處為佳,故稱「雲華」。唐皮日休《寒日書齋即事》:「深夜數甌唯柏葉,清晨一器是雲華。」

6.甘露

出自唐代陸羽《茶經.七之事》引《宋錄》:「道人設茶茗,子尚味之曰:此甘露也,何言茶茗。」在子尚看來,茶已經是甘露了。

7.滌煩子

唐代施肩吾詩:「茶為滌煩子,就為忘憂君。」,茶能洗去煩惱,你可是忘憂君?

8.清友

故事出自宋?蘇易簡的《文房四譜》。「事物異名錄」《文房四譜》曰:「葉喜字清友,號玉川先生。清友,謂茶也」。

9.香葉

出自元稹《寶塔詩》:茶,香葉、嫩芽。

10.苦荼

荼為茶的別稱。陸羽《茶經?七之事》引華佗《食論》:「苦荼久食益意思。」想來,當時煮飲的茶略苦的緣故吧。

11.苦口師

宋代陶榖《清異錄》中有題詩曰:「未見甘心氏,先迎苦口師。」茶有助於思考,也著實可謂「苦口之良師」了。

12.香茗

茶為茗,喝之清香解渴,香茗。唐白居易《晚起》:「融雪煎香茗,調酥煮乳糜。

茶有很多說法,比如茗,荼,檟,蔎等等

茶的別名有荼、檟、蔎、茗、荈,雅號有皋蘆、瓜蘆、水厄、葭荼、苦荼、甘露、酪奴、靈草、嘉草、葉嘉、瑤草、瑞草魁、滌煩子、不夜侯等稱呼,直到現在茗和茶還通用。

據茶聖陸羽在《茶經》中介紹﹐除茶外﹐其名尚有檟﹑蔎﹑茗和荈。

另外﹐據其它古籍中的記載﹐還有﹑詫﹑皋蘆﹑瓜蘆﹑水厄﹑過羅﹑物羅﹑選﹑奼﹑荼﹑葭荼﹑苦荼﹑酪奴等稱呼。

茶的雅號也不少﹐如一雅號名「不夜侯」。晉張華《博物志》稱「飲真茶﹐令人少眠﹐故茶美稱不夜侯﹐美其功也」。

茶一雅號名「清友」﹐據宋蘇易簡《文房四譜》言﹐「葉嘉字清友﹐號玉川先生。清友為茶也」。

茶一雅號名「余甘氏」﹐據李郛《緯文瑣語》稱﹐「世稱橄欖為余甘子﹐亦稱茶為余甘子﹐因易一字﹐改稱茶為余甘氏」。

茶亦有雅稱「森伯」﹑「滌煩子」的。

隨著名茶的出現﹐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稱﹐如「龍井」﹑「烏龍「﹑「毛峰」﹑「大紅袍」﹑「肉桂」﹑「鐵羅漢」﹑「水金龜」﹑「白雞冠」﹑「雨前」等等。

推薦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