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13年媒体第一次报道《西游降魔篇》保底发行之后,保底发行渐渐成为电影上映之后一个不可不谈的热点。2013年,华谊兄弟以3亿元保底发行《西游降魔篇》,电影票房最终达到12.48亿元,成为高价保底发行最有名的一部成功影片。
紧跟其后,很多电影都采用保底发行的方式。《一步之遥》、《心花怒放》、《梦想合伙人》、《师父》、《太平轮》、《栀子花开》等都参与了保底发行。有人赚钱,有人亏钱。赚钱的当属年初华谊兄弟以20亿元的保底价发行《美人鱼》,最终赢得34亿元票房。而《梦想合伙人》以3亿元保底,最终只有8000万票房。
即便是此前已经有很多影片保底发行,让发行方血本无归,今年暑假还是有很多国产片热衷保底发行,保底总额已达28亿元,不过亏损居多。微影时代4亿元保底《致青春2》,结果票房3亿多元;博纳影业10亿元保底《封神传奇》,结果票房只有2.83亿元;和和影业10亿元保底的《绝地逃亡》,票房是8.83亿元。被寄予希望的《盗墓笔记》也被保底10亿,目前票房也是8亿多,突破10亿的可能性并不大。
面对这样惨淡的情景,很多人说,保底发行对国产电影不管用了。曾经是赚钱的利器,如今成为发行方的烫手山芋,保底发行在电影市场遇到瓶颈,让票房回归理性,表明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可以保底发行大卖。
这个暑假保底发行怎么不就管用了?
8月频频出现的保底发行电影,票房成绩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,绝大数票房保底项目都失败。看起来保底发行的灵药失灵了。其实这也与现阶段国产电影的质量下降、电影市场回归理性和在线票务市场票补减少有关。
电影质量下降
从《西游降魔篇》的3亿保底开始,保底发行成为发行方的一种豪赌。其实,这次保底发行方盈利的背后是影片质量够好,能够唤起影迷的追捧情怀,带动票房飘红。如果认为保底发行能够让任何电影都可以收获高票房,那是大错特错的。以《梦想合伙人》、《致青春2》、《夏有乔木雅望天堂》、《封神传奇》等为例,影片的剧情不能吸引观众,情节漏洞较多,难以满足欣赏水平较高的观众,即使发行方联合影院卖力宣传这部影片,观众还是不买账,让保底发行失败。在那些备受吐槽的影片,如《大鱼海棠》、《摇滚藏獒》、《封神传奇》、《致青春2》、《盗墓笔记》等中可以看到,影迷们集中讨论的都是剧情不好看。
电影市场泡沫被挤压
在2015年数十部过亿元大关的国产影片出现之后,大量资本进入市场,导致票房出现注水、虚高现象。电影IP价格虚高、票房成本增加,推动电影保底发行报价疯涨。很多公司愿意花大价钱买下电影,试图以电影发行为跳板,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、影响力。2015年中国电影频频高票房的背后,票房注水也是事实,造成市场泡沫虚高。2016年除了年初的一部《美人鱼》成为爆款之外,其他影片均反响平平,全年票房离预计600亿的目标差距不小。现阶段,电影市场正从2015年的泡沫中慢慢回归理性。此时,仍依据投资成本、卡司预测票房,具有不确定性。市场回归理性,给保底发行带来不少压力,很多影片为了获取预期收益,不得不采用不良手段,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《叶问3》了。
票补在减少
如今,“九块九”的电影票很少再见到了。各大在线票务平台已经减少了票补,让观众观影积极性有所减少,流失了一部分观众。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,在线票务平台就开始减少了票补,很多人也意识到票补的局限性。虽然暑期档影片市场整体疲软,根源在于影片的质量不够好,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。但是,票补减少,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票房成绩下降。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也曾表示,如果不是票补下降,《大鱼海棠》可能会成为10亿级别的影片。
此外,网络大电影的崛起,也对观影人群有一定的分流作用,导致票房下降,难以实现保底预期。
保底发行是把双刃剑:炮灰与爆款共存
保底发行,是发行方在影片上映之前,向制片方提出票房承诺。按照中国电影票房的分账制度,发行方对票房的分账比例是2%-6%,所以,如果采用保底发行之后,一旦票房超过了保底金额,发行方可以收获更多的票房收益。保底发行将电影的投资风险转嫁到发行方,让投资者的回款周期缩短,很受投资方的欢迎。但是发行方通过保底的方式,有些近乎赌博,承担更多的风险。风险与收益并存,有时候保底发行赚的盆满钵满,有时候保底发行也是一败涂地、血本而归。
像《美人鱼》、《后会无期》、《栀子花开》这样本身口碑一般而话题热度高的影片,保底发行是票房的助燃剂,让发行方获利很多。也有一些电影成为保底发行业内的警钟,敲响了背后的风险之声。2016年上映的《梦想合伙人》,发行方福建恒业影业提出3亿元的保底。尽管汇集了姚晨、郝蕾、唐嫣等明星,票房还是惨淡,发行方亏损达7000万。
总的来看保底发行的成功率并不高。为了降低风险,保底发行也在不断改变。保底发行的身份渐渐趋于多元化。据了解,下半年上映的《我不是潘金莲》出现了更为特别的保底形式。电影在开拍之前,耀莱影视就支付了2亿元的保底价。
保底发行是一个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的行业,很多资本都会涌进来。理性来看,如果发行方与制片方对影片都有足够的信心和认知,那么签署保底发行协议,报出合理的价格,会改变电影发行市场和票房市场。而如今保底发行变成了资本与电影的博弈。发行方保的不是电影的优质内容、完整影片,而是票房。票房常常都是不稳定的因素,如果这种单一的对赌失败了,容易引发骗局。
面对国内尚未工业化的电影市场,保底发行,还是应该慢一些、稳一些。
本文为“文创资讯”原创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微信(ID:chuangyiyu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