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且自古以来,为了皇位为了权利事业向兄弟下手,插兄弟两刀的比比皆是,但唯独为了兄弟而抛弃天下的,只有刘备。如果说刘备自幼财富权利都唾手可得的话,不懂珍惜;但是大家都知道,刘备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,靠着织席贩履勉强度日,尤其是在当时那个讲究门阀世家的时代,他虽然是八百杆子打不着的汉室宗亲,但内心的骄傲也会迫使他对权势有着更进一步的渴望,但他应该没有,要不然这些。史书中留名之人,会这样对他的?

不说三兄弟生死相同,就说:

糜竺在他最一无所有之时,倾其所有,把自己也打包送给了他。

孙坚许诺一生不与他为敌。

公孙瓒因同窗之谊将赵云送与他。

陶潜三让徐州, 给其一路诸侯之地。

归附曹操,曹操青梅煮酒,称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。

徐庶被骗入曹营,终身不献一策。

卧龙出山,鞠躬尽瘁,为他逆天改命,只为报其知遇之恩。

魏延两次开城,只因知晓他仁义无双。

云之怒,七进七出,只为保住他的血脉。

凤雏泣血,用生命换来进益州机会。

黄忠以身做饵,帮其为孙权复仇。

天水麒麟一生未见刘备,却用自己的一生守护蜀汉36载。

其孙北地王刘湛,不堕其威名,自刎于庙堂。

还有许多,数不胜数;这些在史书上留名的人,没有例外都是在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,但无一例外对刘备的仁义,他们都不曾怀疑;也是有了他,才让晚年疲弱的大汉400年传承,有了一个完美的落幕。

所以只有这样的人,才会做出举全国之力为弟报仇;他纵横乱世数十载,隐忍蹉跎大半生,难道会看不清天下大势?会不明白与吴国关系的重要性?忍了一生,终于换来了三分天下,他难道不懂得珍惜?但他不能愧对桃源之盟,“宁学桃园三结义,不学瓦岗一炉香”。

面对群臣劝阻,面对万里江山,在面对张飞的一声“陛下”,他想起了当年他兄弟三人一个头磕到地下说的那句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。”

少年侠气,交结五都雄。肝胆洞。毛发耸。立谈中。死生同。一诺千金重。

但他还是愧对蜀汉的所有群臣和死去的将士,但我想,如果可以重来一次,蜀汉的这些为英雄们,还是会愿意陪着他在重走一次,哪怕依旧是颠沛流离。

为什么都说刘备假仁假义?因为他太仁义了,仁义到让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,然而历史为镜,他映射出的只是我们,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人。

没有蜀汉这一批人的浪漫色彩 三国仅仅是一个乱世罢了;那个乱世的三国,或许还是会像其他年代一样,简简单单留下一句起于220—280,是汉末晋初的一段历史。

白手起家,三分天下,汉昭烈帝,千古无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